dp786639854
Author: Sister Teresa (Mother Teresa ,1910-1997), India's well-known philanthropist, India, founder of the Catholic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the world has established a huge network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has won wide respec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 In 1979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tunately, this article is selected to receive the award at the time of his speech, this little short speech in English language simple and plain moving. Nobel prize on the podium sounded the voice of the literary style are often filled, warm, passionate. Sister Teresa and the plain speech, it sounds like to cite examples of ordinary matter to them, however behind the great and divine love moving. In ordinary birth to the great, the truth can be moving. We are writing, should be good at their well-known in ordinary tap the great and sincerely touched to the reader.
翻滾的石榴
一、 古樸國寶:大熊貓 英文: Giant Panda 學(xué)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貓時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chǎn)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F(xiàn)僅分布于中國四川、陜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nèi)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傳說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涂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后,形成了延至后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dāng)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 原因無非是人類活動范圍擴大,使其退縮于山頂,呈孤島化分布,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zhì)下降、抗病力弱。目前總數(shù)僅僅1000只,被列為. 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作為中國的“國寶”和“友誼使者”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選為自己的會徽標志。 二、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學(xué)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shù)量僅千余只,黔金絲猴僅見于貴州梵凈山,數(shù)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較熟悉的當(dāng)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于四川、陜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jié)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fēng)”,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fā),使動物學(xué)家愛德華先生聯(lián)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fā)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把這個美人之名放到了金絲猴身上(請看金絲猴的學(xué)名)。 金絲猴為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在這個仰鼻猴屬中,還有一支中國以外的金絲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這是一種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內(nèi)側(cè)淺黃的長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發(fā)現(xiàn),曾失蹤半個世紀,到1989年才又發(fā)現(xiàn),僅有200只,棲息于越南北部。 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的“瀕?!奔?,川金絲猴為“易?!奔墸ㄔ侥辖鸾z猴為極危機)。 它們都面臨盜獵、伐木、毀林開荒、生境退縮的威脅,可謂“樹倒猢猻散”! 三、 長江奇獸:白鰭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學(xué)名:Lipotes vexlifer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tài)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聲納系統(tǒng)發(fā)達,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是任何現(xiàn)代潛艇所望塵莫及的,當(dāng)群體被沖散后,它們利用高頻率的聲納可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lián)系。 白鰭豚是法國動物學(xué)家米勒于1918年在洞庭湖采到首只標本命名的,實際上中國人早就記敘過它,如漢代的《爾雅》、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蒲松齡更在《聊齋》中有白秋練與暮生的愛情故事,白秋練就是白鰭豚的化身。 白鰭豚已是一種注定要滅絕于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目前人工飼養(yǎng)僅有一只,名為“淇淇”。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yè)及嚴重的污染都在威脅其生存。已經(jīng)被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蔽锓N,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四、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學(xué)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chǎn)于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后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于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 華南虎雄性約重149—225千克,雌性約重90—120千克,個頭雖然不是最大,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淵遠流長,人們談虎色變、畏虎、敬虎,認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結(jié)果是,老虎幾乎被人類吃光了。華南虎正處于垂危狀態(tài),野外數(shù)量約20只,呈孤島分布,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yǎng)下的50只呈嚴重近親,退化現(xiàn)象十分明顯。 我們連作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氣”“龍騰虎躍”象征的這種大貓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好我們自己嗎?虎的消失,將預(yù)示人類靈魂的失落。 虎有幾種奇異色形,如產(chǎn)于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產(chǎn)于中國河北省東陵的黑虎(已于19世紀末滅絕)及產(chǎn)于中國福建的藍虎(滅絕)。華南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奔墑e,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五、東方之珠:朱鹮 英名:Crested Ibis 學(xué)名:Nipponia nippon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么,那朱鹮應(yīng)當(dāng)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xué)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jīng)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qū)的特產(chǎn)鳥類,僅在中國、朝鮮、 .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后期,中國鳥類學(xué)家開始尋找朱鹮,1981年終于在陜西洋縣姚家溝發(fā)現(xiàn)2窩共7只朱鹮,轟動了世界。 朱鹮得以幸存,是由于洋縣深山里有適應(yīng)其存在的自然條件,一是濕地覓食條件,二食高樹營巢條件;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墳山而沒有濫砍山林,為這種奇異之鳥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機會。而朱鹮的高度瀕危,則與過度獵殺、森林銳減及廣泛施用農(nóng)藥化肥有關(guān)。 據(jù)一個迷信的傳說,朱鹮的“ 鹮”字從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種要絕種的鳥,因為它由“四”字和“哀”字組成,“死哀之鳥”怎能不絕?但洋縣人民不信邪,為保護朱鹮,他們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朱鹮覓食地,不施用農(nóng)藥化肥、不捕捉泥鰍、蛙類,任由朱鹮來去。新世紀初,朱鹮在中國的數(shù)量已達248只,可以說已經(jīng)擺脫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IUCN紅皮書“瀕?!奔?。 六、 堪稱國鳥:褐馬雞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學(xué)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馬雞是一種產(chǎn)于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臺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后,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chǎn)于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 褐馬雞雖名為雞,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為驚人,勇猛善斗,寧死不屈。在山西龐泉溝褐馬雞自然保護區(qū),農(nóng)民們就曾見過褐馬雞與老鷹搏斗的情景,二鳥扭成一團,滿地翻滾,鷹爪扼住雞脖,雞爪抓住鷹眼,兩敗俱傷,十分慘烈。正因為褐馬雞有勇猛好斗精神,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將其尾羽裝飾武將帽盔以示英武的記載,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鹖羽”做冠飾,曹*曾曰:“鹖雞猛氣、其斗于必死,令人以和褐雞為冠,像此也”。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褐馬雞“**齊覓食,有被侵者直往奮斗,雖死憂不置”。(褐馬雞古語稱“鹖”)將其羽毛賜予武將的形式稱“鹖冠之制”。這種制度世代相襲,直至清朝,能被賜這種羽翎頂戴,乃是一種殊榮。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xié)會放在其會徽上,許多動物學(xué)家建議,應(yīng)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瀕?!奔?,一級保護動物。 七、 孑遺物種:揚子鱷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學(xué)名:Alligator sinensis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xiàn)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作為爬行動物,揚子鱷體長2米,善于游泳而棲息于水中,營巢在河湖淺灘、植被密生的草叢中,寒冬,揚子鱷卻鉆到地下洞之中蟄伏,穴深2—3米,帶有1—3個出口,穴頂有通氣小孔,洞窟是長達幾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內(nèi)鋪枯木、雜草等,冬眠至4、5月份,揚子鱷出蟄 5、6月份進入繁殖期,7、8月份產(chǎn)卵,卵白如雞蛋,二個月后孵化出殼,出生小鱷十分虛弱,常受到其他動物威脅。 揚子鱷,主食螺、蛙、蝦、蟹、魚、及鼠、鳥等,遇上較大獵物,會以粗硬的尾巴擊打,飽食一頓可長時間不食。目前,由于長江下游濕地遭到嚴重破壞,河湖被圍成農(nóng)田,野生數(shù)量極為罕見,人工繁殖相當(dāng)成功。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一級保護動物。 八、 高原神鳥:黑頸鶴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學(xué)名:Grus nigricollis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于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fā)現(xiàn)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云貴越冬,少數(shù)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頸鶴的頸、尾、翅羽均為黑色,體灰白,頭上亦有紅頂,但不如丹頂鶴的明顯。 作為高原草甸沼澤棲息的鳥類,本來在“高處不勝寒”的云貴藏生活、遷飛,與世無爭??山耆祟悓竦氐拈_發(fā),抽干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家園的威脅。 據(jù)國際鶴類基金會調(diào)查,西藏擁有中國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只,目前已經(jīng)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學(xué)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qū)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yè)公安一直在為保衛(wèi)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zhàn)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隊”,他們已經(jīng)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為偶蹄目、???,與已在中國本土剛剛滅絕半個世紀的高鼻羚羊親緣關(guān)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獸”,一個世紀前多達數(shù)百萬只。被藏民稱為大雁的朋友,它們在高原上奔跑如飛,狼也很難追上,但以汽車和槍支裝備起來的盜獵者卻可以成片的殺戮之。目前中國的藏羚羊不足7萬只,但年復(fù)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與屠殺使其數(shù)量直線下降,目前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 十、 失而復(fù)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學(xu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于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于歐洲,最后僅剩18頭,被養(yǎng)在英國烏邦寺,經(jīng)過一個世紀的養(yǎng)護,種群才得以恢復(fù)。1985年回歸到北京南海子,這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產(chǎn)地(1865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wèi)發(fā)現(xiàn)),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獵苑故地。麋鹿是濕地動物,由于對濕地生境的適應(yīng),而形成特殊的形態(tài),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yǎng)于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后,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fā)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yǎng)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jīng)達到1300只,麋鹿失而復(fù)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麋鹿,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優(yōu)質(zhì)社會工作者證問答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