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影视这里只有精品国产,激情五月婷婷在线,久久免费视频二区,最新99国产小视频

        • 回答數(shù)

          2

        • 瀏覽數(shù)

          153

        Yun云2870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法國巴黎心理咨詢師

        2個回答 默認排序
        • 默認排序
        • 按時間排序

        tuzhiluobo

        已采納

        1907年,10歲的皮亞杰在公園發(fā)現(xiàn)一只患有白化癥的小麻雀,隨即寫了一篇關于白化癥麻雀的文章,并寄給納沙特爾自然科學史雜志《冷杉樹》刊登出來。文中皮亞杰細致的觀察與詳細的分析,讓他得到了納沙特爾自然博物館的館長,與之一同搜集標本,并聘請他共同參與研究軟體動物。隨后,皮亞杰發(fā)表了一系列和軟體動物有關的論文,并對正統(tǒng)門德爾的進化論提出質疑;這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文字,在歐洲動物學界起了很大的反響。 在中學時期,皮亞杰經(jīng)常隨他的教父外出度假,皮亞杰在這位教父的啟發(fā)下產(chǎn)生了對認識論的興趣。1915年,19歲的皮亞杰獲生物學學士學位。隨后,他繼續(xù)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并同時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在納沙特爾大學讀書期間,對哲學、生理心理學和邏輯學富有興趣。他認為生物學和哲學的融合是通向認識論的捷徑,進而對對兒童思維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的研究產(chǎn)生興趣而開始轉向心理學。1918年,他獲生物學和哲學雙博士學位。同年皮亞杰去蘇黎世在烈勃斯和雷舒納的心理實驗室工作,井在布魯勒精神病診療所學習精神分析學說。1919年皮亞杰到巴黎大學,學習病理心理學,并學習科學的邏輯學和哲學。1921年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繼而在巴黎給智力測驗學者塞西蒙助手,在一所小學的比納實驗室研究兒童心理,受西蒙委托應用勃德的推理測驗測量巴黎兒童,并進行標準化。 1921年皮亞杰受日內瓦大學克拉巴萊德的邀請,任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研究主任,從此開始創(chuàng)立自己“發(fā)生認識論’’體系。在此期間,皮亞杰和妻子瓦朗蒂納·夏特內結婚。1925-1929年,皮亞杰在納沙特爾大學任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教授。1925年和1927年他的兩個女兒杰奎琳和露西安娜先后出生,1931年皮亞杰的兒子羅倫出生。皮亞杰在妻子協(xié)助下,以大量時間觀察兒童動作并進行各種實驗。他對自己三個孩子的研究, 提供了他創(chuàng)立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的重要基礎。1929年到1954年皮亞杰在日內瓦大學任科學思想史教授,兼盧梭學院助理院長,同時他還擔任日內瓦國際教育署局長,到1967年卸任。到1932年,皮亞杰已發(fā)表了諸如《兒童的語言和思維》、《兒童的判斷和推理》、《兒童的世界概念》等5本論述兒童心理的專著。這些著作使他蜚聲海內外,成為國際著名的兒童心理學權威。同時,皮亞杰在1929-1939年的十年期間,堅持研究數(shù)學、物理和生物學中主要概念的形成和歷史,并在盧梭學院以較大規(guī)模從事兒童的動作和思維活動的研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1932-1971年皮亞杰任日內瓦大學教育科學學會會長。1937年皮亞杰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心理學會議上提出了關于兒童的具體運算和運算的整體結構的論文。1938-1951年皮亞杰受聘洛桑大學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學教授。1939年-1951年日內瓦大學聘其為社會學教授。1940年起任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現(xiàn)改稱教育學院)院長兼實驗心理學講座和心理實驗室主任。瑞士成立心理學會,他連任學會主席三年。1939-1945年間,皮亞杰從事兩方面研究:兒童到成年期的知覺發(fā)展和兒童的時間、運動和速度概念以及與這些概念有關的行為的發(fā)展。1952-1964年皮亞杰任巴黎大學發(fā)生心理學教授。1954年在加拿大舉行的第十四屆國際心理學會議,被選為國際心理學會主席。1955年起,任日內瓦“發(fā)生認識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直至1980年卸任。他創(chuàng)立的“發(fā)生認識論”主要研究作為知識形成基礎的心理結構(即認識結構)和探討知識發(fā)展過程中新知識形成的機制。該中心集合各國著名學者共同研究兒童認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問題,據(jù)1970年報道,已出版22卷專著。皮亞杰于1967年所發(fā)表的《生物學與認知》,總結了他一生從事研究工作的成果。1971-1980年皮亞杰被日內瓦大學聘為榮譽教授。 鑒于皮亞杰的杰出貢獻,美國心理學會在皮亞杰73歲時(1969年)授予他”卓著科學員獻獎”。1972年,皮亞杰撰寫了《教育的權利》一文,主張教育學的根本任務,是在于讓兒童得到全面性的發(fā)展,使每個兒童都能有完善的人格。他在荷蘭獲得榮譽地位相當于諾貝爾獎的“伊拉斯姆士”獎金。同年皮亞杰退休,自職位上退休后,回到瑞士的山上靜養(yǎng);但是皮亞杰并沒有因為退休而放棄研究工作,他終其一生都致力于發(fā)展“發(fā)生認知論”-將哲學基礎的認知論建立在科學之上。1977年國際心理學會授予皮亞杰“愛德華·李·桑代克”獎,這是心理學界的最高榮譽。1980年在瑞士去世,享年84歲。皮亞杰一生探索不止,留給后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法國巴黎心理咨詢師

        345 評論(14)

        伊斯坦布爾之夜

        Viktor Emil Frankl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 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創(chuàng)辦人。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1,因心臟衰竭逝于奧地利維也納。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義都依賴于個人做出并予以實施的選擇。——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童年他的父親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公務員,為人嚴厲、責任感和原則性強,母親則是一名來自布拉格的虔誠而心地善良的猶太教徒。他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兄下有一妹,童年生活貧困,曾在農場里乞討。15 歲時,他的化學老師認為有機體的生命分析到最后,也只不過是一種化學燃燒作用,引起弗蘭克對生命意義的質疑與好奇。上中學后他被 S.弗洛伊德的學說所吸引,同時他還讀 A.阿德勒的著作,且尤其贊賞阿德勒的理論。15 歲的他成為阿德勒學派的熱烈擁護者,尤其對精神分析論中的哲學觀點感興趣,開始思考人生觀的問題。青年他 16 歲時就給弗洛伊德寫信,有一次他將自己一篇關于叔本華的心理分析的文章寄給弗洛伊德,得到后者的賞識并在 3 年后發(fā)表在《國際精神分析期刊》上。上高中時他就積極地加入當?shù)氐那嗄晟鐣髁x工人組織,對人的關注也使他把興趣轉移到了心理學。高中畢業(yè)后,1923 年進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1925 年他拜見了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這一年,他的《心理治療與世界觀》發(fā)表在阿德勒主編的《個體心理學國際期刊》上。就讀醫(yī)學院期間,他將精神醫(yī)療與哲學結合,特別去探討精神醫(yī)療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而這主題亦成為日后一生研究工作的中心。1928 至 1929 年,弗蘭克在維也納以及其他六個城市組織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免費心理咨詢中心,并為大學的精神病治療中心效力。1930 年,他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并晉升為于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助教。1933 年,他接管了一家針對自殺婦女的精神治療病房。到了1937 年,弗蘭克則自己開業(yè),從事神經(jīng)病癥和精神病的治療。一年后,德國入侵奧地利,他的妹妹移民到了澳大利亞,而他和家人也正在積極籌措辦理申請到美國的簽證。1939 年他獲得美國護照與簽證,但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最后決定和未婚妻緹莉(Tilly Grosser)一起留在維也納,1942 年,弗蘭克與未婚妻舉行了婚禮。同年 9 月,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納粹逮捕,關押在捷克波希米亞地區(qū)北部的特萊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納粹集中營,他的父親不久就因為饑餓死于波希米亞。1944 年和妻子一同被送往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不久其母親也被送至此并死于該地毒氣室。后又輾轉至德國考夫囹(Kaufering)集中營、圖克海姆(Türkheim)集中營。他的母親和兄弟在 1944 年被納粹殘酷地殺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則于納粹投降前死于德國伯根-拜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1945 年 4 月 27 日他被美國陸軍解救。晚年戰(zhàn)爭結束后,他回到維也納才發(fā)現(xiàn)他的家人都在納粹集中營死去,唯有他因為醫(yī)生身份而被認為有用才幸免于難。他在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任教,期間和他的助手 Eleonore Schwindt 相戀并于 1947 年結婚,同時也任維也納總醫(yī)院神經(jīng)科教授到 1971 年。1948 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任維也納大學神經(jīng)與精神病學副教授,1950 年創(chuàng)辦奧地利心理治療協(xié)會并任主席,之后升任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教授直到 1990 年。1992 年,他的朋友和家人為他設立了維克多·弗蘭克研究院。正因為集中營中的悲痛經(jīng)驗,反而使他發(fā)展出積極樂觀的人生哲學,正如他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話:“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加堅強”,使他后半生能活的健康快樂。67 歲時領取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80 歲時仍能攀登阿爾卑斯山,并到世界各地演講推廣意義治療,編輯本段貢獻弗蘭克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于他靠自身體驗所創(chuàng)的意義治療。所謂意義治療(logotherapy),是指協(xié)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借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xiàn)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1926 年,在一次公開演講上他首次使用意義治療一詞。在他囚禁以前,他的思想就已形成,并完成了闡發(fā)這些思想的手稿。他被囚禁在納粹集中營里的生活,不僅他的一些基本思想得到了深刻的檢驗,并且真實的感觸讓他感受到了生命意義的強大。弗蘭克早年就開始接受精神分析思想,與精神分析的始祖弗洛伊德有過正面的接觸,并曾經(jīng)直接受教于阿德勒門下。他對哲學也有著濃厚的興趣。與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也有過私人的交往。意義治療的本質上是一種存在分析方法。它與精神分析的不同之處是它站在一種更廣闊的視野立足于人性問題,深入探討人生問題,通過的人生問題的診斷,使治療對象獲得人生的意義。意義治療的理論其基礎是一種生命的哲學,它有三個互相連鎖的基本信念:意志的自由(the freedom of will) 人在生理、心理與社會的世界中并不自由,但人可以超越這些限制而進入精神層次。只有兩種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一類是精神病人,另一類是信奉決定論的哲學家們。追求意義的意志(he will to meaning) 認為人類的基本動力是“追求意義的意志”,當一個人追求意義的意志遭受挫敗后,才會轉向追求快樂、權力作為補償。人類最基本的能力在于:發(fā)現(xiàn)一個可給予個人忍受任何情境而可堅持下去的理由并希望藉此使個人的生活更充實且能提供個人的存在是有意義且有價值的一種認同。生命的意義(the meaning of) 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個人生命在具體時間的具體意義。上述三個基本假設構成了意義治療的理論基礎,三者缺一不可。意志的自由是求意義的意志的一個心理學的前提,沒有意志的自由,人就不可能對生活進行態(tài)度上的選擇,只能被動的接受需要的支配;而求意義的意志則是生命意義的動力,人們對意義的追求和傾向,使人無論在何種生活環(huán)境下都要探究生命的意義。編輯本段他對生命意義的看法有四個要點人性觀人類存在的特征,對人性的基本概念,不論生物層面或是心靈意義層面,我們不能忽略任一層面。人的存在具有三個層次,即身體、心理與精神,其中以精神層次為最高,自由人雖不能免于生物、心理或社會上各種條件三限制,但是面對這些限制,人卻保有選擇的自由,自由決定要順服于它或要抵抗。責任人的首要責任是良知。人是自由的,責任重于自由。人有責任去實現(xiàn)個人生命的獨特意義,此外還要對其他事物負責,不論是社會、人性、全人類或自己等。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人類存在的特征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實現(xiàn),人的特征是“追求意義”不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諦,必須在世界中找尋, 而非在人身上心理層次的限制而進入精神層次編輯本段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的三種途徑他由人類行為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為意義,并歸納出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的三種途徑。他認為一般人可以藉由實現(xiàn)以下三種價值來獲得生命的意義:創(chuàng)造的價值(creative values)指透過某種類型的活動以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即功績或成就之路,亦即工作的意義。如:經(jīng)由個人工作、嗜好、運動、服務、自我的付出或貢獻、與他人所建立的關系等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經(jīng)驗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此價值是藉由對世界的接納與感受中實現(xiàn)的,即經(jīng)由體驗某種事物或經(jīng)由體驗某個人(愛情)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如:欣賞藝術作品、投入大自然懷抱、與人交談、體驗愛的感覺等。態(tài)度的價值(attitudinal values)當個人面對無法改變之命運(罪惡感、死亡或痛苦的逼迫)時所決定采取的態(tài)度屬之,此即苦難的意義,是人類存在的最高價值所在。如:個人所持的生活信念或價值觀。他認為人類最原始的動機力量是求意義的意志,當人覺得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無意義,他的行為就失去依據(jù),也就受到“存在的空虛”之困擾,也就是求意義的意志遭受挫折,這是意義治療學所說的“存在的挫折”。許多有關的心理癥狀或疾病乃由此而叢生,處此情況的人,可藉意義治療者的協(xié)助或經(jīng)由自我探索,找到或尋回生活目標,一個人生活有了目標后就會感到生命是有意義的。弗蘭克曾調查發(fā)現(xiàn) 40% 的歐洲學生曾感受到生命缺乏意義感,而在美國的學生更是高達 81%;另一項調查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所完成,包含 48 個大學 7948 名學生,結果有 78% 表示其第一目標為尋找生命意義,只有 16% 是要賺大錢。意義治療的理論對人提出十點獨特的看法:人是一個個體,人自成一個單位,因為人無法被分割。人不只是個體,更是個整體。根據(jù)意義治療法,人無法被分割或由其部份之總和所建立。每一個人都是絕對新的個體。兩個人存在于世上,精神上可以非常親近,但卻無法合并。人是靈性的。有機體的功能對人而言只是做為一種工具,幫助人去完成生命中等待他去完成的任務。人是動態(tài)存在的,人存在的每個當下呈現(xiàn)的是作決定的機會,這牽涉到作決定的自由與相對而來的責任。人是自我引導的,他認為人的靈性是凌駕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之上,人并非由本我所驅動的自我(ego),而是自我(self)所引導的。正因為如此,人才能對其他人去愛與被愛,了解對方而不是把人當作事物一樣利用和操控。人是聯(lián)合的整體。在意義治療法的觀點,人是三個向度存在的整體,由肉體、心理、靈性所組成的實體。人是動態(tài)的。人并不是處于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總是從現(xiàn)狀中不斷努力朝向理想的狀態(tài)。無從決定良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我們只能決定該如何對良心做出響應與行動。動物不是人。動物無法理解承受苦難,而人可以將所承受的苦難歸因于自然因素或任何我們?yōu)槟骋荒康陌阉鼜娂佑谌魏卧蛑?。人只有在超越自身時才能理解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使自身的存在充滿意義。在他的名著《人類對意義的追尋》里,他講了一個他在集中營里的經(jīng)驗:他與一群俘虜被迫跋涉到某地鋪鐵軌,其中一位俘虜提到不知道他們妻子的命運如何,這讓他想到他自己新婚的妻子。那一瞬間他領悟到雖然他不知道他妻子的下落,但是她“存在”在他的心里。他寫下:“人類可以經(jīng)由愛而得到救贖。我了解到一個 在這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愛的人時嘗到幸福的感覺,即使是極短暫的一霎那。”他獲得過世界各地 29 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曾在 209 所大學演講,出版了 32 本書,已被翻譯為 32 種語言,其《人類對意義的追尋》一書共售出 900 萬冊,他是奧地利科學院榮譽會員。他的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后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編輯本段主要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意義的意愿無意識的上帝聽不見的要求 - 意義的呼聲實踐中的心理治療學意義治療和存在分析: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1987心理治療中的意義問題:Die Sinnfrage in der Psychotherapie,1985醫(yī)生和心靈:The doctor and the soul生存的理由生命的主題實用心理治療學:Die Psychotherapie in der Praxis,1986在意義問題之前的人:Der Mensch vor der Frage nach dem Sinn,1985注在弗蘭克的《意義的呼喚》一書中,他提到自己出生于捷爾寧街 6 號,而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 A.阿德勒曾住在斜對面的 7 號。對維克多.弗蘭克作品《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的思考二十世紀人類的災難莫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最殘酷的境頭莫過于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迫害與屠殺。集中營是一個可怕的字眼,也是本人在讀書、看報和看電影中最不愿涉獵的部分。不僅是因為對身為人類的法西斯分子的殘暴本性而感到憤怒,更為那些受苦受難,欲生不能,命如草秸,任人屠殺的猶太人而感到悲痛。正如《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的作者在此書中的結尾中所寫到:“……我們要知道人是什么。必竟,[人]是發(fā)明奧殊維茲媒氣間的[存有];但同時,[人]也是筆直走進煤氣間,口中念著天主經(jīng)或猶太祈禱經(jīng)文(即:你當盡心,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的[存有]。弗蘭克這位親歷集中營,每天與死亡擦肩而過的并能存活下來的猶太人向這人類這個[存有]發(fā)了的質問,也針對這樣的問題送給人類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意義治療法。弗蘭克(1905-1997)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二戰(zhàn)中被投入納粹集中營,歷經(jīng)九死一生,其父母、兄弟、妻子皆死于集中營。弗蘭克憑著堅強的毅力得以生還,出獄后就其集中營經(jīng)歷寫出《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與其它涉及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集中營且作品不同的是,本書除了反映事實真相,更多的是在這些歷史事實中進行反思,并且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作者弗蘭克博士以其自身在集中營的生存經(jīng)歷發(fā)掘出意義治療法可謂是心理學領域的創(chuàng)舉。作者將集中營中生不如死,欲死不能,又要茍延殘喘地保命、活命的殘酷狀態(tài)全都淋漓盡致地收錄在這部作品之中。作者作為大屠殺的幸存者,通過親身經(jīng)歷殘酷的迫害的感受,在無情的歲月中發(fā)現(xiàn)了生存的動力和人生的意義,并能將其植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發(fā)現(xiàn)[意義治療法],實為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偉大發(fā)明。戈登.歐伯教授在本書序言中寫道,“弗蘭克博士現(xiàn)身說法,詳述他如何由親身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到[意義治療法]。他曾是集中營中的囚犯,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余物。他的雙親、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營里,就是被送入煤氣間。一家人全都死了,僅剩下他和妹妹。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饑寒凌虐,隨時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么會覺得人生還值得活下去呢?一位曾親身經(jīng)歷過這種慘絕人寰遭遇的精神醫(yī)學家,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他這種人,必然能夠以睿智和悲憫的眼光來盱衡人類的處境。”《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的內容分成兩個部分:《自傳》及《意義治療法闡述》。作者曾被囚于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待遇,因而對存在的痛苦與挫折感有特別深刻的體認。他認為:人要尋求意義是生命中原始的力量,也是人之所以為人最獨特的部份;人可以為著他的理想與價值而活,也可以為著他的理想與價值而死。他相信人類生命的動力在于尋找意義:人只要了解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且無論處境如何,都有自由選擇的余地。

        121 評論(15)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