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栗鼠花栗鼠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 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zhì)的稱號,并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設(shè)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謚號。所謂廟號,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謚號、廟號的選定,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獨(dú)特的一道風(fēng)景線。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jù)謚法,謚法規(guī)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謚,即表揚(yáng)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xué)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jì)”。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nèi)遠(yuǎn)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nèi)從亂”等。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根據(jù)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后,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后。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fā)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后來就死在那里?!皡枴北闶菍λ枰猿庳?zé)的惡謚。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為始皇帝,后世則以數(shù)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fù)了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yán)密,朝廷中正式設(shè)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后,謚號大多為兩個宇:漢文帝劉恒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fā)展的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更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號,后來稱作徽號。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后積有“慈椿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xiàn)崇熙”等十六個宇。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后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shí)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dá)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nèi)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謚號字?jǐn)?shù)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謚權(quán)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決于“圣裁”。據(jù)統(tǒng)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shù)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jīng)繼位的帝王認(rèn)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xué)者、土大夫死后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xué)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于經(jīng)常被后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jié)(陶淵明)等。 一般認(rèn)為,廟號始于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漢代對于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一制度發(fā)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yán)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漢代開始,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開國皇帝,卻廟號明成祖;清人關(guān)后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皇帝也非大清的開國皇帝,仍被尊為“世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gòu)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習(xí)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唐代以后由于尊號的出現(xiàn),尊號、謚號加在一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到了明清兩代,因?yàn)槊總€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xí)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們?yōu)椤翱滴醯邸?、“乾隆爺”,那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如稱他們?yōu)椤笆プ妗?康熙廟號)和“高宗”(乾隆廟號),就不對了。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較長的時期內(nèi),謚法大體上還公正,甚至連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體現(xiàn)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夢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學(xué)好問”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謚之為魏武帝。根據(jù)謚法,克定禍亂,刑民克服,夸志多窮為武。 曹操這個謚號是在兒子做江山的時候定下來的。兒子即使想給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來就變成對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來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況下,一個制度建立以后,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完善。隨著中國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沒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謚,也變質(zhì)了。 常用謚號含義 第一部分、憫謚——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傷 未家短折 殤 短折不成 哀 早孤短折 愍 在國逢難 悼 年中早夭 第二部分、惡謚——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厲 殺戮無辜 靈 死而志成 莊 武成不遂 隱 隱拂不成 愍 使民悲傷 悼 恐懼從處 幽 動祭亂常 頃 甄心動懼 第三部分、平謚——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元 始建國都 敬 夙夜警戒 莊 屢征殺伐 簡 一德不懈 景 布義行剛 成 安民立政 康 安樂撫民 定 安民法古 理 質(zhì)淵受諫 獻(xiàn) 聰明睿智 平 布綱治紀(jì) 懿 溫柔賢善 第四部分、美謚——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謚號 含義 文 經(jīng)緯天地 文 慈惠愛民 武 威強(qiáng)敵德 戴 愛民好治 孝 秉德不回 武 克定禍亂 桓 辟土服遠(yuǎn) 襄 辟地有德 昭 昭勞有德 莊 勝敵志強(qiáng) 穆 布德執(zhí)義 惠 愛民好與 謚號漫談 邸永君 所謂謚號,又稱謚,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跡予以之稱號?!蹲髠鳌ば辍酚性疲骸班嵢烁脑嵊墓?,謚之曰靈?!笨忌瞎庞刑枱o謚,周初始制謚法。秦皇廢不用,漢初復(fù)之。其后帝王謚號,由禮官議上;王公大臣定謚,唐宋時由考功定行狀,太常博士作謚議;明清時定謚屬禮部。士大夫身后,由親族門生故吏為立謚者,稱私謚。古人最重名位,故而對謚法多有講究。如春秋時孔圉謚“文”,子貢不解,問孔子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答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苯忉屃丝奏鏊灾u“文”之理由?!兑葜軙ぶu法解》云:“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且源笮惺艽竺?xì)行受細(xì)名,行書于已,名生于人?!薄栋谆⑼āぶu》云:“謚者何也?謚之為言引,引列行之跡也……;明別善惡,所以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也?!? 謚法中,常擇特定涵義之字以表死者之善惡。洪邁《容齋隨筆·文用謚字》云:“先王謚以尊名,……謚之為義,正訓(xùn)名也”。諸多固定之字乃作歌功頌德之用。如“經(jīng)天緯地曰文”,“剛強(qiáng)直理曰武?!蓖瑫r亦有用以貶責(zé)或悼念之字。如西漢劉欣只享壽二十五,依謚法“恭仁短折曰哀”,謚為哀帝;劉炳壽僅三歲,在位只一年,依謚法“幼小在位曰沖”,謚為沖帝;劉隆享位一年,壽二歲而崩。依謚法“短折不成曰殤”,謚為殤帝。依謚法謚以“愍”字者,有“在國遭憂”、“在國逢艱”、“禍亂方作”、“使民悲傷”等四種情狀。西晉愍帝之謚,就是依第一、二、四種情況而定之也。謚以“恭”字者,有九種情狀,其九乃“尊賢讓善曰恭”。唐高祖李淵謚隋代王楊侑、王世充謚隋越王楊侗為恭帝。乃李淵和王世充將奪取帝位假托為楊侑和楊侗“尊賢讓善”而欲蓋彌彰之舉。 擇以貶責(zé)之字,曰“惡謚”。最早被予以惡謚者乃周厲王。其在位時,多行不義,“謗”言四起,便使人“監(jiān)謗,以告,則殺之。”導(dǎo)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終致國人暴動,狼狽出奔于彘。死后依謚法“殺戮無辜曰厲”,被謚曰“厲王”。 初,謚一般為單字,亦有二字者。如周威烈王之“威烈”,魏安釐王之“安釐”,蜀漢昭烈帝之“昭烈”,南朝梁簡文帝之“簡文”。北魏道武帝之“道武”等謚號皆取二字。個別亦有三字者。如衛(wèi)武公謚“睿圣武”公;孔文子謚“貞惠文”子;曹魏曹芳謚為“劭陵厲”公;曹髦謚為“高貴鄉(xiāng)”公等。謚號字?jǐn)?shù)多寡,與褒或貶并無關(guān)系。獨(dú)孤及有云:“謚法……在議美惡,不在字多,……二字不必為褒,一字不必為貶。若褒貶果在字?jǐn)?shù),則是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王、慎靚王也;齊桓、晉文不如趙武威、魏安 、秦莊襄、楚考烈也。” 西漢惠帝以降,謚一律加“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述之,一般多省“孝”字。另,有廟號謚號連綴兼用者,如西晉開國之君司馬炎為“世祖武皇帝”,“世祖”乃廟號,“武”乃謚號;而以下三帝即惠帝、懷帝和愍帝,則屬于有謚號而無廟號者。亦有廟號謚號皆無者。如西漢最后一個皇帝孺子嬰,曾為傀儡皇帝三年,王莽廢之,廟號謚號皆無。帝王之謚,例由禮官議上。既有初謚,又有加謚,如南宋高宗趙構(gòu)崩,孝宗朝謚為“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光宗朝又謚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而臣下之謚,先由禮官擬上,朝廷審定。如唐韓愈謚文公,明王守仁謚文成公。明人吳訥《謚議》云:“漢、晉而下,凡公卿大夫,謚必下太常定議,博士乃詢察善惡賢否,著為謚議,以上于朝?!倍街u之法,始于東漢。陳寔死,海內(nèi)赴吊者三萬余人,謚為“文范先生”;陶淵明死后,顏延年作誄,謚為“靖節(jié)征士”。道士、僧人可有謚,南朝陶弘景死,謚“貞白先生”,乃道謚之始。北魏太祖時,僧人法果死,賜號趙胡靈公。乃僧謚之始。 唐制,三品以上官死,得請謚。然定謚要考核其生平表現(xiàn)。如唐肖瑀死,太常謚之曰“肅”,太宗因肖瑀多忌,改謚為“貞褊”。裴矩死,開始謚“恭”,劉洎提出異議,認(rèn)為裴矩奢侈放肆,改謚為“縱”??梢娞拼谥u相當(dāng)嚴(yán)肅。至宋代仁宗時,詔臣僚薨卒,當(dāng)賜謚,而本家不陳乞者,令有司舉行?!送贫魅?,澤及幽冥也?!奔葹槎髻n,謚號便有褒無貶矣。明代王鏊撰《震澤長語·國猷》云:“本朝之謚,有美無惡,所謂謚者,特為褒美之具而已。” 皇帝謚號(包括廟號),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數(shù)代而追贈者。如后梁太祖朱全忠害死唐朝末代皇帝李柷,謚為“哀皇帝”,后唐初,又追謚“昭宣光烈孝皇帝”,廟號景宗。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guān),追謚朱由檢為莊烈帝;七月,又追謚朱允炆曰“讓皇帝”,廟號惠宗;乾隆元年,再追謚朱允炆為“恭閔惠皇帝”,后世簡稱為明惠帝。 皇帝、大臣之外,“匹夫”、“匹婦”、宦官、“蠻夷”,亦有得謚者。蘇洵有云:婦人有謚,始自周景王穆后;“匹夫”有謚,始自東海漢隱者;宦官有謚,始自東漢的孫程,“蠻夷”有謚,始自東漢時莎車。明楊慎則認(rèn)為早在春秋時,齊人黔婁,妻子即私謚曰“康”。 從漢朝二十四帝的謚號看謚法的演變 第1樓 博客論壇網(wǎng)友: 聯(lián)合光子 發(fā)表于 05年3月31日 11:21 [回復(fù)數(shù)]:0 [點(diǎn)擊數(shù)]:69 本主題URL地址為: 從漢朝二十四帝的謚號看謚法的演變 漢朝二十四帝謚號的意義(根據(jù)《漢書》《后漢書》注) 西漢: 高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歷代王朝始祖多以“高”為謚 惠帝——謚法『柔質(zhì)慈民曰惠』 文帝——謚法『慈惠愛民曰文』 景帝——謚法『布義行剛曰景』 武帝——謚法『威強(qiáng)叡德曰武』 昭帝——謚法『圣聞周達(dá)曰昭』 宣帝——謚法『圣善周聞曰宣』 元帝——謚法『行義悅民曰元』 成帝——謚法『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謚法『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謚法『布綱治紀(jì)曰平』 東漢: 光武帝——謚法:“能紹前業(yè)曰光,克定禍亂曰武” 明帝——謚法:“照臨四方曰明” 章帝——謚法:“溫克令儀曰章” 和帝——謚法:“不剛不柔曰和” 殤帝——謚法:“短折不成曰殤” 安帝——謚法:“寬容和平曰安” 順帝——謚法:“慈和篃服曰順” 沖帝——謚法:“幼少在位曰沖” 質(zhì)帝——謚法:“忠正無邪曰質(zhì)” 桓帝——謚法:“克敵服遠(yuǎn)曰桓” 靈帝——謚法:“亂而不損曰靈” 獻(xiàn)帝——謚法:“聰明睿智曰獻(xiàn)” 從這里分析漢朝帝王謚號的幾個特點(diǎn): 1、出現(xiàn)了多個歷史上從未見過的謚號,其中“高”肯定是漢朝的首創(chuàng)。而“光”“明”“和”“順”“沖”“質(zhì)”這幾個謚號也前所未見,很可能也是東漢王朝的首創(chuàng)。 2、美謚占的比例非常大,除了“靈”是惡謚,“哀”“殤”“沖”算是平謚外,其余都是美謚。有些美謚簡直和帝王本人的生平掛不上鉤,如元帝任用佞幸,導(dǎo)致朝政日益腐敗,謚號卻是“行義悅民曰元”,其實(shí)從史書上根本找不到元帝“行義悅民”的記錄。成帝本來是一介荒淫之主,死的更是極不光彩,謚號卻是“安民立政曰成”,與周成王、楚成王這樣的一代雄主并列,實(shí)在難以服人。桓帝消滅外戚勢力,也算是能夠殺伐決斷,但他統(tǒng)治時期并沒有大規(guī)模邊境戰(zhàn)爭,所謂“克敵服遠(yuǎn)曰桓”不知從何說起。雖然謚號的溢美現(xiàn)象從周朝開始就代代相傳,但從來沒有像漢朝這樣司空見慣,整個朝代只出現(xiàn)一次惡謚,簡直是前所未有。這樣的惡習(xí)被后人繼承,謚號的“褒善懲惡”就成了一紙空文。 3、多義謚號的使用值得注意。最典型的例子——“文”的意義繁多,最高的是“經(jīng)天緯地曰文”,“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也可以稱為“文”。漢文帝的“文”,并不是周文王的“經(jīng)天緯地”,而是“慈惠愛民”,與惠帝異曲同工,但“文”明顯比“惠”高一個檔次?!拔洹钡囊饬x也比較多,漢武帝是“威強(qiáng)叡德曰武”,光武帝則是“克定禍亂曰武”,因?yàn)槲涞鄣奈涔χ饕恰巴馐滤囊摹?,光武帝的武功則主要是“削平大難”,這樣意義變化也是理所當(dāng)然。 4、某些謚號的意義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如漢昭帝的“昭”,名義上是“圣聞周達(dá)”,在實(shí)際使用中卻類似于平謚,表達(dá)一種憐憫之義,但又沒有“哀”“懷”“閔”的感情色彩那么強(qiáng)烈。在漢朝之前,謚號為“昭”的君主著名的有周昭王、楚昭王、秦昭王、魏昭王等,其中周昭王、楚昭王都是死于軍中,“昭”字在這里可能也有一點(diǎn)憐憫的意義,但秦昭王的“昭”則可以肯定是褒義。到了漢朝以后,情況完全變化,如北齊昭帝、唐昭宗、唐昭宣帝等,都屬于可悲可憐的君主,“昭”字意義的轉(zhuǎn)折就是從漢朝開始的。 明帝的“照臨四方曰明”也有點(diǎn)可疑,在漢朝之前只見過“顯”這個謚號,“明”有可能是漢朝創(chuàng)造出來代替“顯”的。明帝的廟號為“顯宗”,可見“明”“顯”意義相近,至于為什么要用“明”代替“顯”,就不得而知了,需要再深入探討。 5、東漢帝王短折者多,所以平謚經(jīng)常出現(xiàn)。短折帝王的美謚也多帶有同情之義。典型的平謚如“短折不成曰殤”“幼少在位曰沖”,而“寬容和平曰安”“慈和篃服曰順”也帶有一些同情、哀悼意味。值得說明的是,“不剛不柔曰和”看起來也是平謚,但其暗指和帝符合“不剛不柔”的“中和之道”,實(shí)在也是美謚無疑。 質(zhì)帝的“忠正無邪曰質(zhì)”比較有意思,質(zhì)帝是因?yàn)榭床粦T大將軍梁冀的跋扈才被鴆殺,他面對梁冀的那句“跋扈將軍”的名言也滲透著孩子的天真無邪。這個謚號估計不滿于梁冀的禮官所為,梁冀自己未必知道其意義,否則他是一定不會允許這種謚號存在的。 6、漢之傳謚常用“孝”,除了高帝和光武帝兩個開基之祖,其余皇帝都有“孝”字,因此漢朝除了高帝的所有帝王都是兩字謚號。大將軍霍光廢黜昌邑王時的理由之一就是“漢之傳謚常用孝”,如此不孝的帝王將來怎么承擔(dān)的起這個謚號。兩字甚至三字謚號早在春秋就已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更是流行,如周威烈王、周貞定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楚考烈王等。當(dāng)時出現(xiàn)這么多兩字謚號,原因之一可能是當(dāng)時的諸侯傳世都已經(jīng)有數(shù)十代,大部分謚號都已經(jīng)使用,如周已有烈王、定王,秦已有惠公、襄公,此后再想用這些謚號,就不能不花樣翻新,創(chuàng)造出兩字謚號。但是當(dāng)時并沒有“傳謚”一說,更沒有幾十代王侯都使用同一謚號的慣例,兩字謚號雖然流行,但并沒有規(guī)章可循。 漢朝的情況大大不同,“傳謚用孝”是一以貫之的政策,體現(xiàn)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主張。西漢前期儒學(xué)尚不盛行,猶有以孝傳謚者;武帝之后儒學(xué)日益興旺,以孝傳謚更帶上了一層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是鞏固漢家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之一。
優(yōu)質(zhì)心理咨詢師問答知識庫